ID2494102

沉迷吸猫,不可自拔;热衷吐槽,初心不改

忍不住找来这篇:论《心灵鸡汤》的本质及危害

看了那个:不是人家装逼,只是我们太LOW

一时没忍住。我实在厌恶这种回避现实矛盾和问题,只会将一切归于你的心灵不够强大的心灵鸡汤式逻辑,所以把这个翻出来了。

原文并非我写,我只是稍微编辑了下,做了个精炼,另外粗黑部分是我的话,原文请看篇末地址。


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,而是无知。

道德败坏显而易现,而无知却遁于无形。

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,恐怕要从1993年出版的《心灵鸡汤》系列丛书讲起。这组书传入中国后,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,他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,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。只要你打开微博、QQ空间、朋友圈,到处都充斥着这些内容。

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,总体而言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: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。他们的目的,用现在的话说,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,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。

表面上看来,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,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:因为他们觉得,无论如何,他的结果是好的,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。如果单单是这样,鸡汤文似乎也没什么问题。

但是,如果你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,会发现,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(比如那篇里提到的LOW货屌丝们),都在扮演着迷茫、需要希望、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,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,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。

然而,他们的失落、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,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。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,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,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
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,甚至不是分析问题,而仅仅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,然后换一种心情,从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…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。

说白了,这种思维从本质上只是在逃避问题,别管它看起来似乎有多美,逃避,只是逃避。


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,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,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,这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,烦恼依旧在。

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,感觉浑身解气,而过一段时间后,又感到烦恼起来——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,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。而鸡汤文其实只是耽误了他们的时间。


当然很多鸡汤文,也不是完全是对问题避而不谈,他们常常会先跟你讲个故事(网上的鸡汤文经常会将人物以朋友、亲戚、同事等等各种身边的人物身份出现,描绘得惟妙惟肖),然后再向你阐述他的道理,虽然都是些歪道理。

比如:

富翁在海滨度假,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。

富翁说,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。

渔夫说,洗耳恭听。

富翁说,首先,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,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,这样才能增加利润。

那之后呢?渔夫问。

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,打更多的鱼,赚更多的钱。

再之后呢?

再买几条船,搞一个捕捞公司,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。

然后呢?

然后把公司上市,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,如此一来,你就会和我一样,成为亿万富翁了。

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?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。

富翁略加思考说,成为亿万富翁,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,晒晒太阳,钓钓鱼,享受生活了。

噢,原来如此。渔夫似有所悟,那你不认为,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?


这个故事在各大报刊杂志广为流传,可以说是心灵鸡汤文中的典范。那些写心灵鸡汤者和信仰心灵鸡汤的人也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本质: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,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,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。所以,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,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。

这个结论是好的,但他的推论是错误的。鸡汤作者为了得出他的结论,刚好写到对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马上停笔了,没有再深入下去,所以我们看到的是: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。

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圈子,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,又是另外一回事。对于富翁来说,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,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: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,明天他又可以去骑马,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,这些对于渔民、放牧人、猎人看来说都是他们的职业,他们当然觉得不稀奇。但对于富翁来说是新奇的,关键在于,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,他有这种权力。但是渔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,为了生计他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,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,终老至死,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在。


我们如果这样看心灵鸡汤,就会看清楚,他们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、严谨、方法正确,而是讲究的怎样将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正面很阳光,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很多逻辑已经被他隐去避而不谈,而是选择一些对他自己有利的角度来阐述问题。
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,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?

很显然,这个渔夫的身份隐喻了我们当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:大多数人为了生计,为了家庭,都像渔夫一样,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,朝九晚五,就此了了一生。现在突然来一个这样的故事,真是让人解气啊!然而,现实我们还是要面对,这个故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,还使得很多人逻辑混乱。


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,而是无知。

再比如引发我找来这篇文的那个文章。它完全忽视了”炫富为何容易激起人们反感“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,普通民众生活缺乏安全感、焦虑程度高,社会阶层固化下普通人凭借自身努力上升空间日益狭窄,通货膨胀导致富人更富、穷人更穷的两极分化问题,部分人的财富取之无道又为富不仁……等等问题,将一切仅仅归于”因为你LOW,你嫉妒,你眼界低,所以你把正常的东西也看的不正常“,却可以回避了那些被抨击的行为中,有很多本来也根本就不算正常。


心灵鸡汤文还有很多,我不可能一一详述,但归结开来,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:

1.心灵鸡汤作家普遍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,尤其缺乏逻辑思维和清晰的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
2.心灵鸡汤作者谈问题往往不达要害,不谈事情的本质,只讲自己的大道理,采取的方式经常是意淫、诡辩。

3.心灵鸡汤文的目的不是来解决问题,而是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,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心灵鸡汤作者可以说不择手段。


最后,心灵鸡汤作家普遍认为,当面对问题的时候,我们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,这才是正能量。事实上,这只是一种“阿Q精神”的变形,采用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和别人的人。

面对问题,真正积极的做法是直面问题、解决问题,反省自我,坚守底限,同时寻求变通之道。而轻信鸡汤者,情感上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,可问题却依旧没有解决,到头来他们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以一言而蔽之:我这是拖延症。

这是我为什么憎恶鸡汤的原因:他们总是选择一些感性的人群欺骗,这些人本来处于情绪波动的时期,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时。我们首先要做的理应是稳定情绪,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,而不是将情绪进一步放大,将焦点对准自己的情绪,进而由负面情绪转为正面情绪。

这样的方法,只会让这些感性的人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,更进一步地注重自己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补充一句:调整情绪是必须的,比如ABC疗法中就有一个观点,就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们看待事件的态度。这作为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我觉得挺好,但这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应对一切实际问题的法宝,那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。


(最后有一些关于民族性的探讨,我部分赞同,部分持保留意见,所以都山区了,本文曾被大量转载,我一下子找不到原作者了,我是从这里看到的:https://www.douban.com/note/335408046/)



评论(9)
热度(202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ID2494102 | Powered by LOFTER